第74期院訊《主題文章》教會如何牧養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教牧衝擊

文/楊敦興牧師 (本校老師,主授實踐神學、新約)

2019年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的疫情使整個世界大翻轉:股票崩盤、經濟蕭條、旅遊業及大眾運輸大受影響、教育方法被逼轉型、知名大城市封城,教會或一些宗教團體也被迫透過網路進行線上崇拜。當然這次的疫情,也使不少人心中失去平安,甚至陷入憂鬱中。焉知上帝在這個時代興起你我(教會),不失為現今的機會嗎?(斯四14)身為教會的牧者以及神學院的老師,當聽到不同的聲音及議題時,彷彿在催逼我去從神學或教牧的角度來回應。現在,讓我們先從神學護教的角度看新冠肺炎的存在,接著,該如何處理教牧的議題,譬如,網上崇拜、隔離時期的聖餐等,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

一、信徒和未信者問道:上帝在哪裡?

當人遭遇或看見災難時,常會問「上帝在哪裡?」或者用挑釁的方式說:「上帝為何不叫這疫情立刻結束呢?」人們的論點就好像約翰‧傅瑞姆牧師(John Frame)所列出的:[1]立論一:如果上帝是全能的,祂就能阻止邪惡。立論二:如果上帝是完全良善的,祂會想要阻止邪惡。結論一:所以,如果上帝是全能和完全良善的,那就不會有邪惡。立論三:但是,邪惡是存在的。結論二:因此,沒有全能和完全良善的上帝存在。按著聖經的教導,美善的上帝創造了這世界。這世界起初是好的,就如聖經所說的(創一4、10、12、18、21、25、31)。但是當人類始祖亞當夏娃違背上帝的誡命而犯罪,也導致全人類在罪中墮落。罪不只是導致人與上帝的隔絕,這就是所謂的「死」─ 除了靈魂的死,人的肉身也要朽壞。再者,罪也破壞了整個上帝的創造,包括一切受造物也受影響。除了殘酷的死亡,緊接著來的有災難、疾病、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以及人各樣的罪行等。是不是上帝惹的禍呢?絕對不是,因為至善至美的上帝絕對不會是罪的源頭。[2] 罪破壞了整個上帝所創造的完美世界,而罪的可怕已經深深滲透到人類的每個層面。人類因為罪難逃一死,而「人人必有一死」雖然是個事實,但這個殘酷的宣告使得每個人都懼怕它,卻不能逃避它。試問,今天為何人害怕新冠肺炎?是因為我們害怕死亡。死亡最可怕的不只是永遠的離別,而是不知道離開之後靈魂的歸屬,因為人的靈魂不會因為死亡而消滅。新冠肺炎彷彿就像是一頭肉眼看不見的怪獸(an invisible beast),隨時要吞吃我們。人卻忘記了一個事實,今天就算沒有新冠肺炎吞吃他們,有一天還是會被其他的疾病或不幸所吞吃。因此,能吞吃我們生命的並不是「新冠怪獸」,而是罪所帶來的死亡。接著,我們用護教的原則來處理邪惡或罪的問題,或許能夠叫我們看見上帝不會是罪惡(evil)的源頭,因為上帝是那至善的。我們要處理的問題是懼怕死亡或死亡的問題。(1) 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懼怕?教牧同工們應當從這個議題切入。面對死亡的問題,唯有聖經有答案:死亡的原因是因為罪,而罪的唯一解決方案就是,相信那位代替我們罪而死的耶穌基督;罪叫人死,但是耶穌基督(祂以第二位亞當的身份)來到世界,我們因著相信祂,得著永生,就是那不死的生命(羅五21)。祂戰勝了死亡!在疫情初期,人們覺得新冠肺炎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病毒。人類早已登入月球,並且現在正在往火星進攻,人類太偉大了,幾乎甚麼都行!但是如今,新冠肺炎的疫情叫全球的人,尤其幾個大國的領袖看到自己的無能而謙卑服輸投降。看到人類竟是如此地渺小和脆弱,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傳福音的機會。不少基督徒因為疫情,心中沒有平安,變得害怕死亡。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可能會有兩種極端的反應:一種是非常害怕,什麼都要以防疫為優先;當別人沒像他們一樣時,就認為別人沒愛心,甚至每天的心思意念都與防疫有關,因此漸漸失去了基督徒應當有的平安及喜樂。另外一種是,有些人自以為信心大,就沒有顧及到別人的感受;比方說,他們可能會認為戴口罩的人是沒有信心,這也是不當有的行為。因為我們不該以戴不戴口罩來論斷人,因為這會使教會無形中產生了兩種派別:「戴口罩派」及「不戴口罩派」,還可能有第三類,稱為「綜合派」。其實在這個時刻,教牧們不能過分地把自己「衛生的標準」當成教會所應當遵行的標準,教牧們除了要遵守所處國家的防疫措施、要求之外,我們也應當瞭解教會的文化。我本人曾在北美牧養教會近二十年,但我不能就把北美的教會文化和台灣教會的文化相提並論,這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我要謙卑學習,並瞭解他人的文化。無論何時,牧者都要重整過去所認識的福音,放下自己的自以為是,學習耶穌那憐恤人的心腸,更何況是此時。教牧應當在這關鍵的時刻,幫助他們更認識福音中的真正盼望不是在今日的生死,而是將來的應許。(2) 新冠肺炎是上帝的審判嗎?有人問:「新冠肺炎是否是上帝的審判?」或者是「這些遭遇肺炎害者是否是上帝的管教?」在路加福音第十三章,有人來問耶穌有關一些在災難中死亡的人,是否是因為犯罪很多的罪?耶穌回答他們說:「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接下來耶穌用一個不結果的無花果樹的比喻來提醒他們,要趁著災難(死亡)為臨到之前,趕快審視並重整自己的信仰,結出生命的果子。對這次的疫情,可能我們不一定有答案,但是我們知道,瘟疫或死亡都是人犯罪帶來的後果。按著耶穌的提醒,我們應當要快快悔改相信主。不冷不熱的信徒,更是時候悔改認罪,重建自己的信仰生活了。(3) 如何幫助對死亡恐懼陷入憂鬱中的人?每時每刻在電視或網路新聞,都是以報導新冠肺炎的疫情為主,這的確使得人心惶惶,越發害怕、沒有平安。甚至不少的人因害怕得病而憂慮、有些是遭遇生意失敗、有些則是因經濟壓力而感到焦慮,這些都是因疫情直接或間接影響而帶來了憂鬱。教會如何在這個時刻來做好安慰及輔導的職責呢?教牧同工應當注意到肢體的需要及鄰舍的需要。我們更應當幫助他們,認識那位創世的上帝也是護理萬物的上帝,祂仍然掌權,祂沒有失手。我們所遇見的任何困難,無非是我們所能受的。上帝是信實的,祂必不讓那些困難(或試探)超過我們能受的。(林前十13)心中憂慮的,我們可以帶領他們回到耶穌的應許中。當耶穌要離開門徒的時候,門徒心中沒有平安,感到憂愁、膽怯。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祂在說了這句話之前,就應許要將聖靈賜下,這聖靈也就是來幫助他們,叫他們得安慰的。疾病、苦難、新肺炎的攻擊是否叫你我害怕,甚至到失去真平安了嗎?我們是否忘記了主耶穌基督的應許,或忘記依靠聖靈來得安慰呢?耶穌也曾經說:「我將這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耶穌要提醒我們在這個世界就是邪惡及敵對上帝的,因此我們不可能從這世界當中有真平安,除非靠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也就是那叫我們與天父和好的工作。祂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贖工作,才能叫我們真正的得著平安。要有與天父和好,能有真平安。耶穌說他勝了世界,是指他在十字架上要戰勝世界的王─魔鬼,要將上帝的子民帶回祂的懷抱中,叫一切屬祂的人一個也不失落,這就是上帝的應許。還有撒旦藉著人對死亡的恐懼來操縱人心,我們可以叫信徒認識一個事實,就是耶穌親自成為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並釋放那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二14-16)。當信徒覺得無法勝過自己害怕及憂慮的情緒時,教牧們應為他們禱告,也可以叫他們看到保羅安慰的話說,靠著愛我們的主的恩典,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羅八37)。保羅也曾經三次求主拿掉他身上的刺,但主應許他說,祂的恩典夠用(林後十二9)。在這關鍵的時刻,無論是我們真的遇見了新冠肺炎的攻擊,或者害怕及軟弱,甚至不知道如何走下去,但是我們知道主是賜恩典的上帝,祂的恩典足夠我們用。(4)牧者當扮演什麼角色?身為一間剛開拓教會的牧師,在疫情期間我常常思想,如何在這關鍵的時刻牧養上帝託付我的羊群,並且可以在我們的社群為主做好的見證。若耶穌是這間教會的牧人,祂會如何做呢?耶穌一定不會逃跑,相反地祂會憐恤羊群們。我知道就如同經文所敘述的,迷失的,祂必尋找;被趕散的,祂也必領回;受傷的,祂會包裹;患病的(甚至染上新冠肺炎的),祂也必定使他強壯起來(結卅四15-16)。難道這位牧人,不怕患病嗎?祂自己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十11)」。耶穌是我們效法的榜樣。歷史上,改教家馬丁路德也學習了這好牧人的樣式。1527年,瘟疫終於在馬丁路德的家鄉─德國威登堡爆發了。當時有很多人要他離開那城,免得被傳染,但是路德卻拒絕離開。他甚至繼續對那些選擇不離開的學生傳講約翰壹書及提多書。他選擇不離開為了服事那些有需要的人。[3] 在那段持續服事的期間,有一次,市長的夫人(Tilo Dene)死在他的會裡。[4] 在他的一封信中說道,「那些教牧人員,如傳道人和牧師,他們在危險和死亡到來時也有義務守住自己的職分,因為基督有明確的命令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若是雇工,不是牧人,他看見狼來,就撇下羊逃走。」人們在臨近死亡時,尤其需要牧師的服事,上帝的話語和聖餐在此時可以讓一個人的良心得著堅固和安慰,進而以信心勝過死亡。」[5]

二、網上崇拜以及聖餐議題

若在2019年或更早之前,全世界的領導人就決定將實體或現場的團體主日崇拜,改換成透過網路或視頻崇拜的話,我相信大部分的教牧及教會的領袖都會起來抗議。因為這似乎非聖經所教導的。按著改革宗教會的教導[6],要求信徒嚴肅地在公共聚會中敬拜上帝;公共崇拜(public worship)是指教會主日的聚會。[7] 主日崇拜是信徒信仰的優先,認真的信徒會排除萬難,遵守主日。按著雷蒙對改革宗敬拜的要求及解釋,敬拜上帝是祂子民最重要的責任,[8]所以這也是為何他們把到教會敬拜看成是最首要的事。教會當看重主日團體(或公開的)敬拜,信徒除了能聚在一起敬拜之外,在敬拜中或聚會後,也能一起過團契與彼此相愛的肢體生活,信徒之間更能彼此相顧及彼此造就。可見得敬拜不單單只著重在聽一篇道或者唱幾首詩歌,其實也當注意到團體生活。就好像初期教會,信徒們常常一起祈禱,敬拜和領聖餐;他們也天天同在殿裡敬拜及分別在不同人的家中聚會。這樣美好的見證,叫全城的人都很喜歡他們。主也使得救的人加增(徒二42-47)。信徒在一起生活,活出基督肢體的美好見證,更成為傳福音的大好機會。當信徒都留在自己的家中看電視、或藉著電腦來崇拜的時候,是否也算是公共或者是集體的敬拜呢?當中國政府命令一切的團體聚會,包括教會的聚會都要停止的時候,好像大家都沒有反對的聲音。接下來,連台灣以及歐美的教會也都如此跟進。我們是否默認「線上崇拜的可行性」呢?至少目前為止,沒有聽到太多反對的聲音。或許我們是看到韓國「新天地教會」[9] 因集體敬拜而造成群聚感染的例子,而害怕承擔這種大的責任呢?還是我們是因著愛惜生命,而暫時用不同的方式來敬拜上帝?如今教牧又是怎樣看網路的崇拜呢?按上面所說,網路崇拜似乎有些不足之處,不是最理想的敬拜方式,我相信這是一個暫時並非長久的代替方案。網路崇拜可以部分的取代一些功能,如在傳講資訊的層面,絕對可以發出當有的功效。若教會在肢體之間的交流有很好的設計,其實肢體之間仍然可以有很好的交流。也許我們當從一些大的教會學習,因為他們已經在疫情前做得不錯。但是,教牧們也許該捫心自問,這樣的方式是否有信實地盡到聖經中所重視的肢體交流功能。其他隨著引申而來的問題有:1.直接現場轉播的崇拜是合理的,沒網路的那預錄的崇拜節目是否也是崇拜呢?以往也有許多中大型的教會,甚至包括歸正或改革宗的教會,曾經採用「預錄的講道」作為他們主日講道的資訊分享,但是其他的敬拜節目仍然是現場舉行的。不同情況的是,影片(視頻)的崇拜是採用全程網路播放。其實,有些常下雪的地方,例如加拿大、北歐的國家,當遇到暴風雪或下大雪無法出門時,會用現場轉播的方式。因此,線上聚會對一些國家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網路崇拜只是一個暫時的方案,因為它比較無法達到親臨現場的功能。但是,若全家人能在一起,或兩三家人聚在一起,就能達到敬拜及會後交通的目的。當敬拜暫時帶到家中時,是否想過讓我們能邀請我們未信的家人一起來敬拜、認識福音呢?2.網上敬拜當有預備工作:網上的敬拜應當如何做好預備呢?一般而言,主日崇拜前的預備工作需要時間,在禮拜前也當有思想上及心裡的預備。平常我們為了要去教會,穿著會有所準備。現在教會搬到自己的家了,是不是早上十點崇拜,我可以九點五十分才起床,坐在床頭或者趴著敬拜上帝呢?或者是一面吃早餐、一面做禮拜?或者利用上廁所時做禮拜?團體的敬拜,我們應當有一些原則,不應太過隨便、只看個崇拜影片。牧者也當鼓勵信徒用心靈誠實來敬拜上帝。雖然不需要打扮像以往上教會的方式來禮拜,但是在心態上不應當隨便。當然我們不應當用外表來衡量一個人的敬虔,但我們崇拜的態度常常可以從穿著及預備看出我們的心態。3.我們應該在網上崇拜主領聖餐嗎?不能聚在一起敬拜其中一個重大議題是,聖餐如何執行。一般福音派的教會相信聖餐是基督徒敬拜的程式要素之一[10], 當然這是聖經的教導;主耶穌親自地教導門徒藉著餅杯來紀念祂(太廿六26-29;路廿二19-20),後來使徒傳道、建立教會,信徒聚在一起敬拜及交流時,他們常同心在殿裏聚集、在家裡聚會地擘餅(徒二46)。在哥林多書信中,保羅也教導在敬拜中當按著規矩進行(林前十一)。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在網路的崇拜我們當如何執行聖餐呢?最近,有些牧師鼓勵網上的崇拜可以在用創意家裡舉行聖餐儀式,例如用爆米花或起司餅乾代替聖餐餅,也可用任何飲料如汽水來代替葡萄汁,可以嗎?符合聖經的教導嗎?我們先回到網上聖餐的議題,若處理了這問題,爆米花的議題應該也有答案。我們如何看聖餐要從我們對聖餐的神學觀點談起,與對聖經的詮釋有關。若我們認為聖餐僅僅只是為了記念主的愛及死,那方法(聖餐的食物,地點,誰來主持)也不會是太重要了。哥林多前書十一章,保羅非常具體處理哥林多教會沒有好好在聚會是執行聖餐,導致教會混亂的問題;這裏更是清楚證明,聖餐應當集體執行。哥林多教會中有人把本來紀念主受難受死,以及主愛的團契變成分門別類的聚會,導致教會混亂,保羅說他不稱讚他們(十一17-34)。有些教會認為聖餐的餅,必須同領一個餅,因為這可以表明信徒在同一個身體底下成為一體。也許這又是另外一個神學議題。若我們相信聖餐僅僅為了紀念主的死,也許在主持聖餐時,我們應當在26節停下來。可是在27及28節中,保羅特別提醒信徒在領受前,要求必須自己省察;這省察的目的是要為罪悔改及重建與主的關係或與會眾的關係。再者,改革宗教會中教會長老的監督(關懷及治理),其責任不是分餅杯而已,更重要的是為了教會的紀律。[11] 因為無知及犯罪讓教會蒙羞的人不可領聖餐。若聖餐有包含自己省察及教會的監督,網路崇拜及網路聖餐就無法很好的符合被監督的目標。若聖餐是由牧師或長老來主持,那牧師藉著視頻主持聖餐時,又是誰在家裡實際主持呢(自己嗎)?若要求同吃一個餅,是誰來「運送」呢?其實運作起來會有很大的困難?是否就用爆米花以及汽水飲料來代替聖餐的餅杯呢?那就太離譜了,也不是聖經的教導。因此,我們當非常的謹慎及有智慧來看待這些議題。若疫情、政策許可,[12] 教會可以每週有聖餐,但是信徒輪流到教會崇拜及領聖餐。我們當回歸聖經,聖經沒說的,我們不做。我們情願暫停,因為聖經沒清楚提到遵守頻率。

結論:

求上帝在這非常關鍵的時刻,幫助我們有敏感又有愛心、有憐憫又按真理、有愛心又有智慧來牧養祂託付我們的羊群。同時,希望我們認識上帝叫萬事互相效力,我們可以藉這機會傳福音,在這時代為主做美好的見證。
[1] 約翰‧傅瑞姆(John M. Frame)著,廖和美譯,衛道學概論:以神為本、榮耀神的衛道學 (台北:華神,2003),184。[2] 韋斯敏斯德信條1:1[3] N.R. Leroux, Martin Luther as Comforter: Writings on Death (Leiden: Brill, 2007), 224[4] 上同; Justin Taylor, When the Deadly Outbreak Comes: Counsel from Martin Luther .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blogs/evangelical-history/when-the-deadly-outbreak-comes-counsel-from-martin-luther/Accessed on 2020.04.04.[5] 路德勸慰書信- 給身處瘟疫饑荒者的建議[6] 西敏信條21章[7] Church assembling on the Lord’s day- Robert Reymond, A New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Christian Faith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2020),869.[8] 同上,872[9] 新天地教誨師韓國基督教會的異端教派。[10] 西敏信條47.8論道- 《聖經》教導公共敬拜應包含下列項目:恭讀《聖經》,唱誦《詩篇》及聖詩,獻上禱告,宣講上帝的道,呈上奉獻,承認信仰及遵守聖禮﹔並在特別場合中起誓。[11] PCA教會教會教會章程58章; 參考西敏信條21:5[12] 例如, 政府容許少數人聚會, 10-30人。

本篇文章收錄於《改革宗神學院院訊-2020 夏季刊》當中「主題文章」,歡迎利用電郵(crts@crts.edu)來信索取紙本(僅限台灣地區)。您也可以登記訂閱電子版(PDF):https://forms.gle/WUZftUBT1QqP6PBp9。改革宗神學院謝謝您的支持!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