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CRTS-青宣

改革宗神學院 @第十五屆青宣現場講座

新一代青年牧者的多重教牧挑戰(講座文字記錄)

錢慕恆 牧師

歡迎大家來到台北改革宗神學院的攤位。感謝主,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青年宣教大會(青宣)依然能夠以另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舉行。青宣越來越成為華人教會一個重要的宣教盛會;不僅協助教會呼召新一代的青年事奉者;也影響著年輕一代華人基督徒生命。不一定每一位參加青宣的人後來都會獻身當傳道人;但若它能夠起著叫人稍微停頓下來,放緩一下腳步的作用,去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正在走著一條真正有意義價值的基督徒人生道路,那就夠了。

今天我要跟大家探討的題目是「新一代青年牧者的多重教牧挑戰」。先來定義一下這所謂的「新一代青年牧者」指的是誰。我心目中的對象那些已經正在服事,或預備要進入教會服事,然後預計自己還會服事至少20年或以上的人。我們要問,到底我們這一代二、三十年的教會信徒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面臨著什麼樣的屬靈危機和挑戰?我們不需要談五十年後的事;神在每一個世代都會自己興起祂的僕人去服事那一代的需要。我們要問的是我們這一代的信徒,他們的需要是什麼,屬靈盲點在哪裡,我們可以如何更針對性的去牧養他們。因此,這青年牧者指的不是年齡,而是這世代的教會。我們還要問,假設神真的給你我二十年的時間去牧養教會,我們又盼望達到什麼願景呢?你希望你的會友二十年後如何成長呢?這是很重要,且必須開始在思考的問題。神學生在神學院三年的學習,要懂得問這些問題。因為一旦畢業後進到教會去服事,這問題的答案將直接影響著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事工,你如何帶領教會,如何「投資」教會有限的資源(人力、財力、時間),為了什麼而忍耐和付代價。

感謝主,我們不是第一批在問這兩個牧養教會、最關鍵、最需要問的問題的人;歷史中有許許多多的牧者傳道人也都會問。因此,今天的講座,我會分成兩個部分來跟大家一起思考。首先,21世紀教會面臨的挑戰是什麼?之後,我們要從歷史的借鏡,從17世紀英國清教徒運動學習一些牧養的智慧。

21世紀教會的挑戰

越來越多人看21世紀為所謂的「後現代」,不管這詞彙是指什麼意思。有人把後現代(post-modern)理解為現代之後的新時代;也有人認為它是現代主義的後期。無論如何,這後現代思維有一個很關鍵的特徵,就是反思現代主義所賦予的各種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同時嘗試找出一個「與現代傳統」不同,所謂更全面可行的理想方向(不是沒有給出方向,而是突然變成了很多選項;因此後現代主義也跟多元主義有極其密切的關係)。當代有一位有名的社會科學思想家 Tom Simpson博士在2017年的一篇學術期刊提到:「信任」(Trust)是現代人文社會所面臨最大的危機。我想他是對的。現代和後現代各種外在的社會表現,歸根究底其實是一種害怕,不知道該信任誰;它們之間的差異往往只是反應的不同。現代主義者傾向選擇把自己歸到某一個大群體中去尋求認同;而後現代主義者則到處亂闖、亂撞,如同一只受到驚嚇的小鹿!我們要問的是,在洞察到這樣的狀況之後,教會需要的是一個更超前、更高標的教會模式;或我們其實是走得太遠了,需要回轉,回到根本?是什麼叫神的教會越走越害怕、越走越沒有方向?又是什麼使神的百信失去信任,如同小孩離開父親走在黑暗當中?

新一代的社會群體之所以有對現代社會理想有反思(質疑),很大的程度是因為他們曾經無數次的見證到現代理想卻不完美的一面(對現代思潮的批判在1946-49二戰之後開始大勢興起不是沒有理由的)。他們正在承受上一代教會受到現代社會主義的果。除了親身的經歷(在家裡看見父母婚姻的破裂、教會領袖們的假冒偽善、當權者政治剝削社會各樣的不公義等),也有各種社會媒體加速打開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了各種人生百態。普世宣教學者們都告訴我們這世界是越來越走向城市化的。意思是城市和鄉間的人口比例越來越懸殊。這樣的趨勢只會加速人們接觸到最「前端」的思潮。換言之,我們所要牧養的年輕一代基督徒,是在信仰還沒有站穩的情況之下就被許多最先進的思潮所衝擊的人。撒但正用最高科技的武器來攻擊神懦弱的百姓。身為新一代的青年牧者,你預備好打這場仗了嗎?

你我需要發現,這股後現代思潮的衝擊正在我們和我們所牧養的會友的家裡發生。舉例,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一直在家打遊戲、荒廢人生;或者父母都很懂得幫孩子填滿他們的時間表;然而,父母也需要知道不僅僅是他們在觀察孩子的人生,其實孩子們也在觀察和評估父母的生活和他們口中所說的美滿人生。而這些孩子在某個成長階段往往得到的結論是,如果我繼續效法上一代的步伐,我認為我將來不會快樂(這就是所謂的「無聊文化」);也往往因此他們就選擇繼續打遊戲、繼續逃避人生,不敢真實的委身投資他們的生命去追求有價值的事。青年牧者們,這些今天在打遊戲、找不到人生意義、對未來充滿恐懼和正在逃避的年輕人,再過10年,就成為了別人的父母;他們會是什麼樣的人;他們又會組織什麼樣的家庭呢?我想說的是,當我們今天在談普世宣教時,不能僅僅看到人口動向、文化語言優勢、政治動態局勢等這些外在現象;不能只是大搞特搞一場又一場的特會和屬靈復興運動;而是要懂得回到基督教信仰的根本,進入到家庭和個人的層面,去深入分析和了解人心思想,然後靠著聖靈,傳講一個紮實、從聖經而來的福音給我們新一代的信徒。這是因為後現代者是一群越來越對外在壯觀現象厭倦,開始看重和講究內在心靈豐滿的人。很多社會主義者已經注意到這現象,因此我們周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心靈導師」或心靈建設的課程。這也是為什麼後現代除了是一個多元主義的時代,也是新紀元運動/神秘主義復興的時代(講究內在心靈醫治、冥想等)。下一代青年的牧者,你有比這些更好的福音真理可以向新一代的信徒傳講嗎?

除了信徒個人的層面,教會亦受到了後現代思潮衝擊的影響。其中,我們看到有四方面(各地教會的挑戰和需要都不盡相同,這裡只能從大環境現象來談):

第一個現象就是體制的重整。21世紀的教會逐漸走向「後體制時期」/「體制重組時期」。一般信徒不再那麼自然地假設體制或教會傳統是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帶領他們的。特別在疫情限制實體聚會的情況之下,信徒因著參加別人教會的網路聚會後眼界大開,發現「哦,原來教會有那麼多種的」、「原來別人的教會不是這樣的」。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的獨立教會和基督教機構出現。這些組織都打著自己的招牌(品牌?),並以某種名義和形式聯繫在一起。至於那些相對已經成型的大宗派內部立場也在變革中(好或壞)。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教會懂得反省自己的傳統,懂得參考別人的做法,甚至願意尋求改變絕對是一件好事;重點是我們根據什麼來反思?我們如何走出一條更好、更榮耀神的路?沒錯,基督的教會是多元的,但基督的身體首先是獨一的One Catholic Church(今天的教會有沒有比麥當勞更鬆散呢?)。當今教會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增長秘訣,而是回轉(return,我已經第二次用這個詞了)、回到基礎去問神是誰?人是誰?人的問題在哪裡?福音是什麼?何為教會?基督與教會的關係是什麼?青年牧者們,你的會友需要你幫助他們去明白這些基要真理。他們需要知道他們的身份意味著什麼?他們該如何與歷代基督教會真信徒連結。在多元主義或多元教會觀充斥的世代,信徒們需要被幫助找到他們根深蒂固的屬靈根源,不能很膚淺的只活在這一代;唯有這樣才能夠抵禦世俗思潮的衝擊,亙古常新!請問你願意如此幫助他們嗎?你有答案嗎?

另一個現象就是去教義化。所謂的「去教義化」其實不是指「不要教義」,而是對教義感到陌生或失去信任的表現。人們一方面知道教會必須要有教義(基督教信仰的共識);但卻不知道哪些教義才是可靠的。這是一種信仰的害怕表現。我個人的學術研究興趣是基督教的神秘主義;我發現即便是教會歷史中最主張神秘操練或抗拒一切外在體制規則的教派也都願意在一定的程度上承認基督教信仰必須要有所規範。我的事奉經驗也告訴我,往往那些主張不需要教義的教會,其實內部裡有更多、更複雜繁瑣的規矩。這種去教義化的表現在教會中一般以避而不談「繼續傳福音、做宣教就好」、「最重要的是彼此相愛、互相包容」等亮麗的屬靈包裝呈現出來。這種說辭表面上聽起來很屬靈,卻不知不覺地把基督教信仰的實質內涵不斷的減少,到最後教會的神學共識就只剩下「信耶穌、彼此相愛」。各位我親愛的未來同道們,不要中了魔鬼的詭計!若21世紀的教會僅僅依靠如此薄弱的信仰共識想要生存在這個充滿誘惑、逼迫和挑戰的時代,可以想像我們的屬靈光景有多堪憂嗎?若神呼召你成為他們的牧者,你該為他們打哪一場仗呢?你該投資教會的資源和恩賜在哪些長遠有意義的事工呢?教會在宣教事業上不能只是同工,還要同道!我們需要回轉去認識教會在幾千年來已經建立好的許多教義共識,用神全備的福音去牧養神的百姓。順便一提,我是認信改革宗教會的牧師,我所屬的教派(台灣改革宗長老會)和所服事的神學院均非常看重教義。然而,當我偶爾聽到類似「我們不需要神學」或「神學不重要」的這種說法時,我會選擇耐心去聆聽,聽出對方內心真正所擔憂的點在哪裡。在21世紀普遍對教義陌生和缺乏信任的時代,我們需要牧者們以憐憫的心腸和耐心去幫助弟兄姐妹發現教義的可貴。牧者不僅是需要教導他們神學;還要牧養他們重拾對教義的信心。

第三,道德多元性的衝擊。這其實是導致當代教會體制和教義危機的主因之一,也是對體制和教義過度自信的結果(over promise)。一般信徒對於教會的事工和教導如何體現在真實基督徒的生命越來越陌生。他們的信仰與生活實踐嚴重脫節(神學是神學、生活是生活)。正如一開始所說的,他們是一群「很精明」的人,對現實情況非常有洞察力;他們很容易察覺到哪裡不對勁。他們因此更容易感到沒意義、沉悶(meaningless, boredom),也更容易表現出抗拒。有者則開始尋找其他的可能性去發展他的人生價值和道德。因此,就某個角度而言,後現代思潮的主要推手之一,其實是現代主義的過分自信。求神幫助我們,使我們不要太快的就否定掉他們努力在嘗試的價值。後現代基督徒的強大反思能力可以是很寶貴的宣教、牧養契機。然而青年牧者們,我們首先要自問的是除了花更多的耐心去陪伴他們,我們心底裡到底有沒有更可靠的道德價值觀提供給他們?牧養後現代的信徒不是把他們重新變成「乖乖的」現代主義者;而是回轉,回到神的道德律法去向他們指出那條神自我啟示的那條敬虔之路!經驗告訴我,後現代的年輕人比起上一代更難接受福音;然而,一旦他們明白了、接受了,就會變得非常堅定!你我的教會能夠清楚講明神的律法,並信實的去牧養、輔導、勸誡神的百姓嗎?基督的教會不是單單靠網路的幾位世界重量級牧師的講道來牧養的,而是需要各國、各縣市、各區建立起強而有力的講台和傳道人去牧養的!

第四,宣傳文化至上。21世紀也是一個很懂得講究包裝和推銷的世代。社會政治是如此,教會也是。教會在過去二十年間所發展出來一場又一場的屬靈復興運動、一套又一套的教會增長策略的產品數量出奇的多(如同我們用塑料袋那麼兇)。在如此琳瑯滿目的選項面前,教會往往感到無所適從,也變得非常的疲累。我個人不反對教會增長行銷策略(雖然看多了有點膩);但重點是包裝裡面的東西是否是好東西?是否它真的能夠為神的百姓和地方教會帶來長遠屬靈的好處?我非常認同Harry Reeder 在 From Embers to a Flame(中譯:死灰復燃)裡所主張的,委身復興神在各地現有的教會比起開展新的教會意義更重大。當教會遇到瓶頸,如同將殘的燈火時,解決辦法不是將其關閉或重組,也不是尋找下一套秘訣;而是回轉(再次),重訪古道,內部信徒得生命真實的悔改、更新,按照神的心意來治理神的家。

英國清教徒的牧養智慧

弟兄姐妹、以上這些都是21世紀的教會正在面臨的挑戰和危機。這些挑戰都活生生地擺在我們眼前;回到講座一開始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服事下一個20年的教會呢?感謝主,我們不是第一批去處理這些挑戰的(這所謂的新一代不是全新的)。首先,聖經老早就告訴了我們這世界是這樣的;聖經也告訴了我們神的解決方法是什麼。教會在歷史中也有人曾經努力去明白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旨意,然後放在他們的教牧處境中去應用(成功和失敗都有)。來CRTS,老師們會好好跟你聊這些。這裡我只是想點到為止地給各位談談幾點從17世紀英國清教運動而來的一些智慧。

就某個角度而言,清教徒們跟今天的你和我一樣,是一群對教會世俗化和過分自信而感到堪憂的英國信徒。他們也同樣面對著羅馬天主教和英國國教制度腐敗的挑戰、人為教義所帶來的束縛、教會從牧者到平信徒的道德淪喪(只有外在的敬虔),以及各種隨之而來的新興主義(多元教會觀)。那麼,當發現了這些情況時,清教徒們做了些什麼來力挽狂瀾,使教會能夠再次成為 A City upon a hill(造在山上的城)?

首先,他們意識到教會和基督徒個人離開神的道太遠了,必須要先從內部真誠的悔改,委身神的話語來復興教會開始。他們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才學會這功課的(從John Hooper 的 vestment controversy to Perkin’s heart reviving movement)。他們慢慢學習到,若教會裡沒有足夠敬虔的信徒,上至傳道人,下至平信徒,則一切的外在體制的改革和復興運動,即便成功,也只是曇花一現。而教會要得到敬虔的後代,則必須從傳道人的屬靈品格和看重講道開始。

其次,他們明白一個榮耀的教會不是一個從世界抽離出來的教會,而是要在社會中生活,成為「造在山上的城」。因此,教會要教導信徒在社會中生活(不是把信徒從社會中拉出來做教會的事工;而是教會教導信徒如何在社會中扮演好各種各樣的角色)。他們明白如果神是主,那祂必然首先在人的自然生活中作我們的主。他們因此非常注重去委身在神的話去發展自然生活的各個方面(生活責任、家庭崇拜、公眾崇拜、積極參與關心貧窮人的工作)。

第三,他們很清楚人都有罪性,都有屬靈的驕傲和偏好,很難合作。因此,在質疑現有的教會制度和權柄之餘,他們並沒有如後現代的人失去方向,而是認定了聖經作為他們願意委身信任的神聖權威,去為教會的合一做奮鬥。他們也積極的委身在聖經裡面,去建立教會和生活。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說因為他們需要一個有共識的權威,所以聖經才變成權威;而是神的話本身就是至聖的權威,也因此清教徒牧師們願意如此委身在其中去建立和追求合一。

第四,與其像今天的教會在發現現代主義的問題後毫無方向,清教徒們積極去發展得救確據和神的護理的教義。他們積極去思考神如何在世界中掌權、保守、護理,繼續信實地與祂的教會同在。這兩個教義亦成為了清教徒在神學上的特殊貢獻。在21世紀充滿害怕和不信任的大環境中,你有看到這些教義會如何幫助新一代的信徒嗎?

在他們的時代,17世紀的清教徒們知道要解決羅馬天主教和英國教會腐敗的問題,主要不是用人墮落的理性(啟蒙運動)或更多的政治力量(武力、經濟、協商)來維持教會的運作。雖然他們沒有拒絕這麼做(他們比我們更積極參與社會建造),但他們首先選擇了以禱告的心來等候神,負責任的去明白神的話,以神的話作為他們個人屬靈生命成長和發展教會的依據。他們也懂得用神的話來成為與其他教會和信徒合作的基礎。

面對現代主義理想的泡沫,新一代的青年牧者又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應呢?我們不是用更多元、更創新、更現代的方式來牧養新一代的信徒;我們需要效法後現代者有反思的能力,同時回轉,回到基本,回歸到神的話,學習按神的道來治理神的教會!我認同這異象,所以我加入CRTS;你也認同嗎?這也是你的負擔嗎?歡迎你也來!願神幫助我們;我們一起禱告!

Photo by Devin Avery on Unsplash

聯絡資訊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75巷30號一樓 | 02-27181110 | crts@crts.edu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