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NEOM on Unsplash

第87期院訊《主題文章》─ 人是什麼

文/賈定牧師 (本校新任舊約教師)

人是靈魂

人有生命之氣

創世記一27-28記載:「上帝就照著他的形像創造人,照著上帝的形像創造他們;他創造了他們,有男有女。」(和合本修訂版)也就是說,亞當、夏娃反映了神。因為上帝是靈,所以人類在世上無法用肉眼看見上帝。唯獨人才能反映神的形象。「人是神的形象」這真理能幫助我們更了解為什麼上帝在第二誡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象」(出埃及記廿4)。上帝不允許我們創造任何其他的形象來反映祂自己,因為上帝已經設立了祂唯一認可的形象——就是人類,而除了人類以外,沒有別的生物有這個資格能夠反映神的形象。

同樣的,我們在創世記二7看到上帝「將生命之氣吹進他的鼻孔」。聖經只有在這裡記載生命之氣,唯獨人才能得到生命之氣。這生命之「氣」(נשׁמה, nishmah)使我們與其他生物有別。[1] 只有上帝和人才有「氣」。有幾節經文同時有「氣」(נשׁמה, nishmah)也有「靈(或:氣、風)」(רוח, ruach)。[2] 唯有人類才是上帝的形象。有生命、有氣息就是上帝形象的反映了。

人有語言、智慧

我們在創世記二19-20看到亞當有從上帝而來的權柄,可以給動物取名字。這也說明了人是有語言能力的。約翰福音一1說「道就是上帝」。道就代表語言和理智。上帝是說話的上帝,是有語言的上帝,[3] 所以,人也有語言能力,也有智慧,有聰明、真理,和知識。[4] 其實,上帝賞賜給我們語言能力和智慧,是為了讓我們能與祂交流,而光這語言能力,就能分別出人相對於動物的優越性。在這個世界上,人之所以是獨特的、優越的,是因為上帝賞賜了人類祂的形象,讓我們能與祂建立個人關係。

人是身體

物質性的好

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我們(創世記二7),我們就是塵土(創三19),我們就是上帝在世上可觸及又可看見的形象。這個形象當然包含了上述的靈魂、智慧、語言,和權柄。同時,因為我們是物質性的,所以當我們反映上帝形象時,就能使他人,甚至全宇宙,看見看不見的上帝。人不僅是靈魂,人也是有血有肉的身體。人是有身體的靈魂,人也是有靈魂的身體。新約讓我們看到耶穌就是那看不見的上帝之像(歌羅西書一15)。耶穌有看得見的身體,看到耶穌就是看到父神。[5] 耶穌要當救主和人與神之間的中保,祂必須要成為人、有真的人性,而成為人就是擁有看得到、摸得著的身體。[6]

羅馬書八29原文說我們要與基督的形象同形(συμμόρφους τῆς εἰκόνος),而耶穌不僅死前有身體,祂復活以後(以及升天時)也繼續保持永存的肉體——甚至是有釘痕的身體!(參:約翰福音廿24-28)羅馬書八11告訴我們,耶穌是如何復活的(有血有肉的身體),我們的身體也將同樣的活過來,也就是說,復活包含了肉體的復活。羅馬書八23告訴我們,完全得救意味著我們將得著的「兒子的名分」,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得救贖」。有了復活的身體才算完全得到上帝兒女的名份。永恆的盼望包含肉體的更新。創世記一31清楚地記載上帝創造了有身體的人(見:創二7),而祂所創造的(包含人的身體)「都非常好」。在某些思想中,物質是不好的,但從聖經世界觀來看,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物質」和「物質性」從起初直到現在,在上帝眼裡都是好的。

物質性的重要(性)

人類有身體,而人沒有肉體就不是人。從伊甸園到新天新地,我們都有肉體,耶穌在新天新地裡也有肉體。我們無法逃避或脫離肉體。因此,當我們試圖想象或創造超越肉體的人類時——例如被轉移或上傳到電腦裡(如超人類主義)、或極端及非醫療性的身體改造——我們應當要感到很不安,甚至厭惡或噁心,因為身體是我們身為人極為重要、不能缺少,甚至是必要的一部分。身體就是我,我就是身體。[7] 上帝的生殖繁衍計劃是最有物質性而具體的,一點都不抽象,完全沒有其他超越物質性的方式,而是以身體為中心。

因此,對物質有正確的神學認知將會深深地影響我們對性、生育、現代避孕、生殖技術、器官捐贈,和屍體處置方式(無論是埋葬還是火葬等)的看法及應用。我們無法在所分配的篇幅內討論這些所有的內容,但在這裡我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應用方向。

「人是身體」的日常應用

上帝賜給我們生命,我們就是活的身體,有祂形象且有靈魂的身體。我們就是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所謂的「自我」。而我們的身體不是中性的,乃是男性或是女性的身體。[8] 人只有男或女。沒有身體便是沒有生命,而有身體就是有上帝賜給我們的性別。如果聖經那麼看重身體(以及性別),那麼教會和基督徒理當也該看重性和婚姻。

性的結合其實是兩人彼此全身全人的分享,也就是分享我們整個身體和整個自我。這種親密的行為應該是私密的,其他人不應該以任何形式參與在其中。因為性的結合是那麼寶貴、那麼親密、那麼脆弱,基督徒應該強調婚姻的重要性,提醒並教導大家,如果渴望享受永久的幸福和平安,性應該發生在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終身承諾之下——也就是在婚姻裡。

不幸的是,世界的文化所教導我們的幾乎是完全顛倒了聖經的教導。我們的文化教導我們性可以是公開的(例:雜誌封面、電視和報紙上的廣告… …等),而婚姻反而是私事:我愛誰、要娶要嫁給誰是我的事、我想要和同性結婚、我想要將離婚這張牌收好,隨時留後路,輪不到他人來管。事實上,情況應該是相反的才是,社會的和諧需要大家盡力持守在婚約中、不暴露在外的性行為,以及守護健康且有正確合乎聖經價值觀的婚姻。因為婚姻與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它的影響力不能被低估,而且每個人都該關切。社會即使忘掉婚姻與家庭的意義和重要性,基督徒萬不能忘記,不能不作見證:「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共眠的床也不可污穢,因為淫亂和通姦的人,上帝必審判」(希伯來書十三4)。

性別是賞賜

我們就是(有靈魂的)身體,身體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性別也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唯有男性身體或女性身體,沒有中性的人。因此,我們生理上的身體應當完完全全優先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可以說我們的身體有種「預先」或「優先」的權柄,性別不是在出生時被人指定,乃是在受精時被神指定,換句話來說,我們沒有性別的決定權。身體是上帝給的,不是我們要來的,而上帝所賞賜的,只有祂能收回,我們不能隨意地將身體歸還祂或拒絕上帝給的身體,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的身體,有一天我們要與上帝交帳。

上帝賜予我們生命,祂早已指定我們或男或女,每一個人從最早期(就是受精時)就已經是有上帝形象、有固定性別,有物質身體的位格。性別是上帝賜給我們的,是我們的身份。因此,在我們還沒有作出任何行為和表達任何想法時,我們就已經是男生或是女生了。在表現之前——在我們還沒任何作為之前——我們就已經是有性生物(sexual beings),也就是說,無論我們是否有性經驗,我們每個人都有完全的男性位格(fully male)或完全的女性位格(fully female)。我們不用為了要表達我們有男性氣質或女性氣質而追求性行為的經驗、男女朋友,或婚姻——我們已經是完全的男人或女人。

上帝若賜予我們一個男性的身體(有Y染色體),我們便是以男人的身份參與這世界上的一切。一個男人不會因為特別喜歡打籃球、騎摩托車,或摔跤而更有男子氣概。喜歡編織或插花的男生也一樣是男性。他之所以是男性,是因為上帝創造他為爲男性。

同樣,如果一個女人不喜歡穿裙子而喜歡從事極限運動、參與電競、做建築工作,或作任何不符合社會對女性的期望的事情,她還是一位完全的女人。她之所以是女性,是因為上帝創造她為女性。

身份是領受的,不是爭取的

上帝的形象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我們的身體也是祂賞賜的。上帝的賞賜(祂的恩典)是白白賜予我們的,不是根據我們的表現而獲得或爭取來的。我們出生、還沒有什麼後天表現時,就已經領受了上帝的形象,這就是恩典。我們這個反映上帝的身份是來自於祂的恩典,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行為表現,我們才有「資格」被稱為人。每個人在上帝眼裡都是帶著祂的形象且有尊嚴的。

每個人值得被重視

歷代基督徒都看重、也看顧每個人,特別是被社會所拋棄或不想要的(例如:被遺棄的兒童、窮人、病人等)。每個孩子,甚至所謂「沒人要的」孩子,都應當得到愛和關懷。他們的尊嚴、價值來自上帝所賞賜的形象,而不是根據他們的潛能。因此,無論一個孩子是否有健康問題或殘疾,基督徒都應當堅決反對墮胎。這也是為什麼每位基督徒都應該尊敬並看顧年長的、身體衰弱的、失智的,以及對社會毫無貢獻的,因為我們深知,人的價值不能以能力或貢獻來衡量,乃是建立於從上帝所領受的身份和上帝所賞賜的形象。

而我們是否也該在我們自己的理念及價值觀上進行調整呢?我們是否只著重在「行為」或「表現」上——我們是否將自己的價值和他人的價值建立在績效、能力,和工作表現上?因此每當我們沒有達到某個標準時,我們是不是就會開始與他人比較,並否定自己的價值呢?

以賞賜與恩典為中心的生活

人的價值和尊嚴來自上帝的賞賜,人是完全靠著祂的恩典而活。生命之氣、智慧、能力、身體、性別、健康,和神的形象的反映,全都是上帝白白送給我們無價的禮物。人的價值和尊嚴唯有上帝能定義,我們只管領受恩典,而不要驕傲地去想怎麼以自己的能力,獲得我們無法爭取或購買的身份及價值。

一切都是恩典。上帝的靈不僅恩待我們、沒有看不起我們,更是願意住在我們裡面(見:哥林多前書三16-17),與我們同在,並陪伴我們,一直到我們引領而望、最終的那一天,靠著祂的恩典,我們能清楚地看見主耶穌、並與祂真實、面對面的交流:「我們現在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認識的有限,到那時就全認識,如同主認識我一樣。」(林前十三12)

推薦資源

Anderson, Matthew L. Earthen Vessels: Why Our Bodies Matter to Our Faith. Minneapolis: Bethany House, 2011.

Meador, Jake. What Are Christians For?: Life Together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Downers Grove: IVP, 2022.

Mere Fidelity Podcast (2023.05.21): “The Age of AI, with Jason Thacker.”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mZWVkcy5wb2R0cmFjLmNvbS85UTRNU0d1SzZHajE/episode/dGFnOnNvdW5kY2xvdWQsMjAxMDp0cmFja3MvMTQ3MjgzMDEzOA

Noble, O. Alan. You Are Not Your Own: Belonging to God in an Inhuman World. Downers Grove: IVP, 2021.

Presbygirls Podcast (2023.01.13): “Fomenting Biblical Femininity.”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DovL3ByZXNieWNhc3QubGlic3luLmNvbS9yc3M/episode/ODAyOWEyZGEtOTYyNy00Zjg0LTljM2ItYzc4Yzc5NWYwMTU2?ep=14

Trueman, Carl R. The Rise and Triumph of the Modern Self: Cultural Amnesia, Expressive Individualism, and the Road to Sexual Revolution. Wheaton: Crossway, 2020.


[1]「氣」(נשׁמה, nishmah)在舊約裡只出現二十五次。見:創二7,七22;申廿16;書十40,十一11、14;撒下廿二16;王上十五29,十七17;賽二22,卅33,四十二5,五十七16;詩十八16,六十九26,一百五十6;伯四9,廿六4,廿七3,卅二8,卅三4,卅四14,卅七10;箴廿27;但十17

[2]例:創七22「氣息 // נשׁמת־רוח, nishmat-ruach」;撒下廿二16「(上帝的)氣  // נשׁמת רוח, nishmat ruach」(參:詩十八16);賽四十二5「氣息 נשׁמה nishmah // 生命 רוח ruach」(參:伯四9),賽五十七16「靈性  רוח ruach // 氣息 נשׁמת nishmat」(參:伯卅二8,卅四14),伯廿七3「生命 נשׁמה nishmah // 氣息 רוח ruach

[3] 參:創一3、6、9、等

[4]伯卅二8說「其實,是人裡面的靈( רוח ruach),全能者的氣(נשׁמה, nishmah)使人有聰明」。參:弗四24;西三10

[5]約十四9;參:約一14、18

[6]參:約一14;腓二7;提前二5;來二14-17

[7]參:創四25,五1-3

[8]我們沒有時間多提到雙性人,如果硬要我提到,我謹建議任何帶有 Y 染色體的人都可以被歸類為男性。


本文作者賈定牧師(Rev. Dr. Dean Chia)─美國費城西敏神學院舊約博士、西敏神學院宗教研究碩士。於美國賓州費城出生長大,與妻子Eileen以琳結婚、育有三位男孩(五歲以下)。博士論文研究為舊約歷代志上一到九章的家譜(Near to Jerusalem, Near to Yahweh: The Role of Geography in the Chronicler’s Genealogies)。曾在多個本地教會擔任青年牧師。

本篇文章收錄於《改革宗神學院院訊-2023 秋季刊》當中「主題文章」,歡迎利用電郵(crts@crts.edu)來信索取紙本(僅限台灣地區)。您也可以登記訂閱電子版(PDF):https://forms.gle/WUZftUBT1QqP6PBp9。改革宗神學院謝謝您的支持!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