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frank mckenna on Unsplash

第85期院訊《院長的話》─要紀念耶穌基督

文/麥安迪牧師 (本校新任院長、遠距教學科主任,主授新約、教會歷史)

你要紀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裡復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
──提摩太後書二8

前言

提摩太後書是保羅的最後一封書信。保羅知道自己即將殉道,他就寫信告訴提摩太,他已經完全奉獻自己的生命,也已經跑盡了自己的路程。在這封信中,保羅給予提摩太一些嚴肅的勸勉。這些勸勉總結起來就是提摩太後書2:8:要記念耶穌基督。保羅告訴提摩太,有許多人已經背離了保羅和他所傳講的福音。他們背離了耶穌基督在基督徒生活中的中心地位。提摩太不可跟隨他們,而是要時時刻刻紀念耶穌基督。

一.  「紀念」在聖經中的重要性

「紀念」是聖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舊約中,希伯來文的「紀念」和「不忘記」這兩個詞彙被使用數百次。在每一個世代中,神忠心的子民都會紀念神。他們紀念神的律法,紀念神與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所立的約,紀念神古時偉大的作為,也紀念神是如何揀選以色列成為自己的子民,成為祭司的國度。他們應該紀念他們曾經在埃及做奴隸,也應該記得神如何將他們從為奴之地領出來,引導他們在曠野之中行走四十年,並將他們帶入應許之地。

申命記是摩西給以色列人的臨別之言。本書記載了摩西對以色列最後的講道。摩西即將離世,而以色列將在沒有他的情況下進入應許之地。除了總結神律法的內容之外,摩西講道的重點是要全以色列常常紀念,且不忘記。他們要將神的話寫在額頭上和房屋的門框上。無論他們躺下、坐著或起來,都要談論神的話(申命記6:7-9)。其目的就是要以色列常常紀念,且不忘記。摩西也給了許多其他命令,以幫助猶太人紀念神對他們的恩典。他命令以色列人將他的話寫在書中,並保存在聖殿中;他命令約書亞在應許之地立石為記;他命令他們守住棚節,以紀念他們四十年在曠野中住在帳篷裡;而最重要的是,他們要守逾越節。

出埃及記第12章記載了逾越節的故事。它講述逾越節羔羊的獻祭、門框上的血跡,以及神是如何審判埃及眾家庭;但是,當神看見信徒門框上逾越節羔羊的血時,祂就會越過他們。就在那個夜晚,神命令猶太人每年都要守逾越節和無酵節,以作紀念。經文如此說:「你們要記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出12:14)。 其目的就是要他們紀念,並且永遠不忘記神的憐憫和祂逾越節的羔羊。

摩西離世以後,以色列人進入了這片土地。他們變得富有,也建造了豪華的房屋,但他們在幾代之內就把神給忘了。在接下來的許多世代中,神派遣先知到他們當中。第一位大先知是以利亞,而最後的先知是哈該、撒迦利亞和瑪拉基。這些先知呼籲以色列人悔改。他們作為神的代言人來向以色列人宣告,他們已經忘了神並且違背了祂的約,因此神會奪走他們的應許之地。神將使他們被流放到亞述和巴比倫。何西阿書13:4總結了眾先知的信息,而這也是給每一代基督徒的警告。何西阿寫道:

13:6 這些民照我所賜的食物得了飽足,既得飽足,心就高傲,忘記了我。

然而,感謝神,因為聖經也教導另外一種紀念。聖經告訴我們,儘管神的子民常常忘記神,神卻永遠不會忘記祂的子民。神紀念祂的子民,紀念祂的約,也紀念祂的應許;並且,在時候滿足的時候,祂會拯救祂的選民脫離他們自己邪惡的道路。

紀念神、祂的律法、祂的恩典和祂的約是舊約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提摩太後書2:8延續了這個教導。它用兩個詞總結了我們要紀念的內容:耶穌、基督。我們要紀念祂是大衛的子孫,而且祂已經從死裡復活,正如保羅在福音中所教導的。紀念神這一教導在新約和在舊約中同樣重要。新約就是在講述耶穌基督,而神賜給我們新約就是為了要我們紀念祂。耶穌自己也告訴祂的門徒,祂將差遣聖靈,好叫他們記得一切祂所教導的(約翰福音14:26)。聖靈是來見證耶穌基督的(約翰福音15:26)。祂來不是為榮耀自己,而是為榮耀耶穌基督(約翰福音16:14)。聖靈來是為要使我們紀念耶穌基督。

聖餐最清楚表明紀念耶穌基督的重要性。在我們的主被賣的那個夜晚,祂命令我們守聖餐。祂告訴我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紀念祂。新約只有兩個聖禮,而我們要每週或每月慶祝的只有一個,就是聖餐。這是一個每週紀念耶穌基督的紀念會。耶穌說:

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林前11:24)

二.  看見耶穌,與祂交通,紀念耶穌

紀念耶穌基督為什麼重要?因為透過紀念祂,我們才能開始在地上經歷到天上的祝福。

清教徒理查.薛伯斯(Richard Sibbes)在他詩篇27:4的講道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靈魂是為何而造?」他如此自答(我有略作修改):

我們的靈魂被造,不就是為了時刻默想神的榮美嗎?
…… 靈魂是為了辯論神學而造的嗎?
靈魂是為了累積一些財富而造的嗎?不是的。
這個世界不配得任何一個靈魂;
我們靈魂的價值乃是耶穌基督的寶血。
我們的靈魂被造,是為了透過神的聖禮與祂聯合交通,
是為了透過祂的聖靈與祂更親密團契,
是為了更認識祂和更愛慕祂,
是為了每天在最美好的事物中獲得更多的愛、喜樂和歡欣。
我們的靈魂被造,是為了這些極美的事物——
它們會使我們在這世上變成滿有恩典的人,
並在天上變成滿有榮耀的人,直到永遠。

薛伯斯告訴我們,神創造我們,不是為了辯論神學,或是在世上累積一些財富。神創造我們,是為了讓我們「時刻默想神的榮美」,並且「透過神的聖禮與祂聯合交通」。薛伯斯在他的著作中經常提到與神和基督的聯合交通這一觀念。在薛伯斯的部分影響下,與神和基督的聯合交通成為清教徒對今世和來世「蒙福」的典範。在歐文(Owen)、洛夫(Love)、弗拉維爾(Flavel)、華森和(Watson)布魯克斯(Brooks)的著作中,「交通」一詞被使用超過2750次,其中大約一半是指向與基督或神的交通。 

紀念耶穌基督為什麼重要?因為在天堂,眾聖徒能如實看見基督的榮美,且與祂完全交通。但當我們還在世上的時候,我們透過紀念耶穌基督就能開始看見基督的榮耀並與祂交通。

這點需要一些解釋。紀念基督不是指記住有關基督的事實,而是比這更深入得多。我們要像在追思會中紀念一個人一樣紀念基督。在追思會上,我們聆聽一個人生平的敘述。我們觀看他的照片,也觀賞他的影片。我們默想這個人的一生,回想從前一起說過的話,一起做過的事。而透過這些事,這個人幾乎瞬間再次與我們同在。

若要紀念耶穌基督,我們要再次聆聽祂的故事。我們要閱讀祂的書——聖經——也要默想祂為我們所成就的一切。然而,有別於追思會中離世的人,耶穌基督是活著的。祂已經從死裡復活,並且祂將再次降臨。而藉著祂的聖靈、祂的聖道、聖餐和其他的施恩媒介,耶穌基督其實就在我們中間。透過這些施恩的媒介,基督徒經歷到基督的同在——我們看見並感受到祂的榮耀,我們在敬拜與禱告中與祂交通。

天上的祝福就是「與主同在」,看見祂的榮耀(約翰福音17:24),並與祂交通。透過紀念耶穌基督,我們在地上就開始經歷到這些祝福。我們是透過個人的日常靈修來紀念耶穌。日常靈修的首要目的不是隨機地學習聖經知識,甚至也不是代禱,而是要默想有關耶穌基督的福音真理,藉此經歷基督的同在並敬拜祂。我們在家庭崇拜中要紀念基督,在公共崇拜中要紀念基督,在薛伯斯所說的「神的聖禮」——也就是所有的施恩媒介——中也要紀念基督。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透過聖餐來紀念基督。加爾文在他有關聖餐的著作中說過,當我們舉行聖餐時,耶穌基督其實就在我們中間。他更補充說,雖然他無法解釋這一點,但每當他領聖餐時,他都會經歷到這一事實。

三.  應用

最後,我想對每一位神學生說:我們在改革宗神學院學習的首要目標不是獲取聖經和神學上的知識。我們確實需要這些知識,但它們本身並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我們學習的首要目標是透過聖經和神學真理更全面地默想基督,更清楚地看見祂的榮耀,更深入地與祂交通。

當我在泰國時,我問那裡的神學生,是否可能有人在神學院學習三年,卻從未花時間在個人的靈修中與主交通。他們知道這是可能的。對一些學生來說,神學院的教育變成了對知識的追求,為的是使我們能講道和教導。他們的終極目標是成為牧師,從而使牧師淪為一份工作或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途徑。這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個危險。因此,讓我們常常記住保羅對提摩太的命令:要紀念耶穌基督。


本文作者麥安迪牧師(Rev. Dr. Andrew McCafferty)出生於美國賓州匹茲堡,自幼受母親所奉之天主教的影響,但於大學時參加教會的查經班,清楚明白福音而悔改信主。1977年他自匹茲堡大學畢業,為要多認識基督教的信仰,進入美國匹茲堡神學院就讀,受教於Dr. John Gerstner 門下,建立了穩固的改革宗信仰,於1980年獲道學碩士學位。那時,他自覺未預備好擔任教會傳道之職,遂回到大學修習哲學,1982年於加拿大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獲哲學碩士,1987年於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87至1992 年任教於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也是在這期間接觸到中國大陸的學者與學生,同時間也參與路州貝城華人教會的青少年事工,漸漸對華人的宣教產生負擔;並於1990年參加美國長老會的短宣隊到台灣宣教,為期六週。他短宣後,與所屬教會的牧長們分享到台灣宣教的負擔,即獲得教會的認可。經過一年多的準備,於1992年受聘到北投道生神學院,擔任專任教師五年,主教新約和西方文化。1996至1997 年在中華福音神學院做兼任教師,同時也在基督教美門堂服事。來台這些年間越感台灣教會信仰根基不夠紮實,內心對教導改革宗的信仰負擔越重;便於1997年全心投入改革宗神學院的服事,成為本院的專任教師及教務主任至2008年。2008年起擔任基督教改革宗宏恩堂主任牧師,但也同時任教於本院,且以董事的身份關心神學院的校務。於2019年擔任本院遠距教學科主任,2020年成為本院的副院長,2023年成為本院的院長,帶領本院校務的事奉與發展。他也多次赴中國做神學培訓。麥牧師與師母趙彩容結婚後,即同心服事於多間教會和改革宗神學院。著作:“Calvin and Insignifying Grounds”, Faith and Philosophy, Vol 11, No. 1, Jan 1994; “Speaker Plans, Linguistic Contexts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Defeasible Reasoning, Klug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Dichotomy: “The Orthodox View of Human Constitution”, China and Gospel, Jan 2003; “Warfield, Calvin and the Testimony of the Holy Spirit” in God’s Fiery Challenger for Our Time,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Stephen Tong, Reformed Center for Religion and Society, Jakarta, 2007; 〈恩斯的《默示與道成肉生》:對其雄辯法的異議〉,《聖經真的沒有錯嗎?》,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13年。
麥安迪牧師(Rev. Andrew McCafferty)

本篇文章收錄於《改革宗神學院院訊-2023 秋季刊》當中「院長的話」,歡迎利用電郵(crts@crts.edu)來信索取紙本(僅限台灣地區)。您也可以登記訂閱電子版(PDF):https://forms.office.com/r/C8zP9aiS1D。改革宗神學院謝謝您的支持!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