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Pisit Heng on Unsplash

第81期院訊《主題文章》基督的復活與信徒將來的復活

─葛富恩博士《復活與救贖》書摘

文/葛富恩博士 (美國費城西敏神學院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神學博士,目前為該校榮休教授。本校榮幸於2013年一月份邀請葛博士來台教授「從聖經神學看改革宗神學」神學碩士科課程。他的知名著作之一《復活與救贖 Resurrection and Redemption》於2021年11月由台北改革宗出版社翻譯後出版。)


我們在詮釋保羅時會遇到一個特別的困難。他的書信和講道明顯提供一套連貫的教導。但這種連貫性的樞紐經常隱藏在經文裡面。因此,詮釋者可以感受到各項教導之間的關聯,但很難理解它們如何彼此相關,或很難判斷它們之間的優先地位。若一直缺乏這種在架構方面的洞見,就必然會錯誤地把不同的概念連在一起。然後,詮釋者要麼任意把不相干的架構強加在經文上,要麼就是感到更令人受挫的困惑,因為他們陷入那錯綜複雜的經文思路之中。

在探討耶穌的復活這類的基本議題時,上述的困難會變得更難解決。各種複雜的概念交織在一起,以致人們特別容易扭曲使徒保羅的觀點。換言之,詮釋者在此必須對架構特別敏感。因此,我們必須先表明一個貫穿相關經文的中心主題:「基督的復活與信徒的復活之間的連結」。乍看之下,這種研究方法可能有一點不自然,但隨著論述的展開,我們會越來越明顯看出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價值。


基督的復活與信徒將來的復活

有關基督與信徒在經歷身體復活方面的連結,清楚出現在幾處聖經裡,並且不需要透過長篇大論來證明。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23節

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最清楚和生動地表達出這個連結的概念。這節經文把復活的基督描述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另參23節)。「初熟的果子」(ἀπαρχὴ)這個用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正如魏斯(Johannes Weiss)所說:「這句短語相當於一篇論文。」無疑地,七十士譯本為此處的用詞提供背景。在七十士譯本裡,「初熟的果子」幾乎都具有崇拜方面的含義,主要是指摩西規定要獻上的「初熟之物」,包括穀物、酒、牲畜……等。這些祭物的意義在於,它們不只是本身被獻上而已,而是代表整個收成、整群牲畜……等。它們象徵性地表達出:獻祭者承認整個收成都是神所賜的,並為此感謝神。因此,「初熟的果子」不只具有時間方面的意思。這用詞談的是最初收成的部分,但更強調是全部收成的一部分;當它用來指頭生的小羊時,也強調這些小羊屬於整個羊群。「初熟的果子」表達出有機連結的概念,即最初的果子跟整體收成是密不可分的。這就是這些祭物所要表達的主要意義。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使用的「初熟的果子」一詞,表達出上述關於「代表」和「有機連結」的概念(先不談七十士譯本的用法在崇拜方面的含義)。這個詞不只是表示時間上的優先性,更強調基督的復活是整個復活收成的「初熟果子」,是全部收成的最初部分。祂的復活具有代表性質,是全體信徒復活的開端。換言之,保羅刻意選擇這用詞,來表明這兩者的復活之間的有機連結。在經文背景裡,保羅用來反駁對手的論點是:耶穌的復活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那些「睡了之人」的身體也會復活。耶穌的復活不只是一個保證;祂的復活是一種「信物」,也就是全體復活事件的實際開端。事實上,我們可以根據這節經文而宣稱:保羅並沒有把這兩者的復活看為兩個不同的事件,而是看為同一個事件裡的兩個片段。但與此同時,他在時間上仍然清楚區分這兩者的復活。第23節的「以後」表明這一點。

保羅在別處提到的「初熟果子」,全都表達出有機連結的概念。在羅馬書十一章16節的平行句法裡,前半句從「首先獻上的」生麵推論到整團的麵,後半句從樹根推論到樹枝。雖然生麵和樹根並非完全類似的事物(後者不像前者一樣具有生產性),但兩者都被用作推論的基礎,所以此處的類似點和主要考量必定是有機連結的概念。同樣地,在羅馬書十六章5節,以拜尼土被稱為「在亞西亞是歸基督初結的果子」。這不單指他是第一個在以弗所信主的人,更是指他在保羅的思想裡,是眾多福音果子當中的頭一批(參林前十六15)。我們在之後會比較廣泛地探討「聖靈初結果子」(羅八23)的意義;但我們在此可以注意一件事:不論這句話的所有格是表示「部分」或「同位語」的關係,保羅的意思顯然是,信徒目前擁有的聖靈是一個憑據,使我們初步享受兒子的名分(參羅八15),而我們在身體復活時會完全且公開地得著這名分。

現在讓我們回到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後續幾節經文有力地支持我們對「初熟果子」的解釋。這幾節經文之間的句法關係特別具有啟發性。第21節為第20節的說法提供理由;這是連接詞「因為既然」(ἐπειδὴ γὰρ)的用意所在。然後,第22節為第21節的陳述提供根據;這是連接詞「因為」(γὰρ)的用意所在。換言之,死人復活是因一人而來(21節),以及眾人在基督裡都要復活(22節),可以解釋基督作為「初熟果子」的意義(20節)。此外,第22節藉著對比亞當和基督(參45、47-49節),而清楚表達出連結的概念;實際上,第22節是用一句話來歸納羅馬書五章12-21節的教導,而連結的概念在那段經文裡扮演主要的角色。因此,第22節後半句特別證實第20節包含連結的概念。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因為祂以第二位亞當的身分從死裡復活。但與此同時,第22節後半句超出「初熟果子」所表達的概念,它談到基督在這種連結關係裡的決定性地位:只有當眾人是「在基督裡」,跟第二位亞當聯合,他們才「都要復活」。

歌羅西書一章18節

歌羅西書一章15-18節是一段不容易解釋的經文。但我們在此只需要注意一個難解之處,意即第18節把基督描述為「從死人中首生的」【譯註:和合本譯為「從死裡首先復生的」】。正如「初熟果子」一樣,我們可在七十士譯本裡找到「首生的」(πρωτότοκος,firstborn)一詞的背景。此外,在七十士譯本裡,這兩個用詞呈現一個明確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從兩處經文看到,這兩個詞實際上是作為同義詞而一起出現,用來形容「初熟果子」的供物(尼十36-37;結四十四30)。還有一個相關的詞語是「πρωτογέννημα」,也跟「初熟果子」一起被使用好幾次,同樣也是表達「初熟果子」或頭生後代的概念。基於這種用法,我們似乎有理由認為,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節和歌羅西書一章18節所表達的概念之間有密切關聯。從這角度來看,歌羅西書一章18節就是把復活比擬為出生的過程,而基督在將會經歷「復活—出生」的群體裡是「首生的」。這種解讀可以在保羅所寫的其他經文找到支持(羅一4;另參徒十三33)。

然而,其他考量使我們對「首生的」一詞有稍微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考量是「首生的」一詞在第15節的用法。這節經文把基督稱為「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無論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句話,在詮釋時都必須留意兩個限定條件。在一方面,「首生的」一詞談的是基督和受造物的關係。這個詞不可能表達一種跟受造物無關的身分或地位。另一方面,這裡的意思不可能說基督是第一個受造物。因為這種解讀直接抵觸下一節經文。基督是「首生的」,在一切受造物以先,這正是因為萬有都是靠祂造的(16節)。

在記住這些限定條件後,我們可以根據舊約聖經的一組用法來理解「首生的」一詞。在這組用法裡,不論是「首先」或「生出」的字面意思都變得模糊,這個詞變成用來指出獨特性、特殊地位與尊貴,表明某人領受特殊的恩惠與福分。這種用法最清楚地出現在出埃及記四章22節,耶和華在這節經文指示摩西去告訴法老說:以色列民是祂的「長子」(firstborn)。同樣地,在詩篇八十九篇27節,耶和華說祂要立大衛「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這種意思符合歌羅西書一章15節的上下文,那裡強調基督的創造行動,以及祂的尊貴超越整個受造界。這種意思也符合歌羅西書的整體寫作目的,即強調基督在救贖和創造方面的獨特性與至高地位。

顯然地,我們應該根據「首生的」在第15節的用法,來理解這詞在第18節的意思。這不僅是因為這兩節經文彼此鄰近且都在描述基督,同時也基於它們具有平行的結構,其中「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對應到「從死人中首生的」。因此,第18節的主要思想是,基督具有在一切死人之上的至高地位和權柄(這些死人將會復活;參羅十四8-9)。

不過,我們不僅要注意這兩句話的相似之處,也必須明白它們之間的差異。尤其是第18節的介系詞「從……出來」(ἐκ,from)表達第15節所沒有的概念:認同和連結。只有當基督自己「從死人中出來」,祂才是「首生的」。只有當祂屬於那將要復活的群體,祂才享有這種崇高的地位。因此,我們在此看到的主要思想,跟基督是「初熟果子」所要表達的主要概念相同。

在第18節的幾個相關措詞,不但肯定上述對「首生的」一詞的理解,同時也加強它的中心思想。在這詞之前出現的「元始」(ἀρχή)一詞,同樣也不只是表示時間上的優先性;它具有一個更強烈的含義,意即居於首要的地位。尤其當「元始」跟「首生的」連在一起出現時,前者很明顯表達出基督復活的意義:祂的復活是那「全體的劃時代事件」的開端,而這也同時使祂在眾人之中作頭;信徒的復活是隨著基督的復活而來。因此,在緊接著出現的目的子句裡,我們很難只從時間的角度來理解「居首位」一詞(πρωτεύων,這個詞在整本聖經裡只出現過一次)。無論這裡是否使用諾斯底主義者的術語,保羅要表達的重點還是基督的卓越和特殊地位。最後,我們應當看出,保羅主要是從教會、甚至是宇宙的角度來論述此處的思想。復活的基督是「元始」、「從死人中首生的」和「在凡事上居首位」,而這緊密相連於(至少在句法結構是如此)祂的身分是「身體的頭,這身體就是教會」(新譯本)。雖然「頭」和「身體」在此處和類似的經文裡(參弗一22-23,四15-16,五23),並非構成一個單一的生理學比喻,而是結合兩個象徵,其中的「頭」是象徵基督在宇宙中的至高地位,但這裡仍然呈現出「代表」和「有機連結」的概念。

小結

歌羅西書一章18節指出基督是「從死人中首生的」,這句話包含跟「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相同的基本思想,意即基督的復活和信徒的復活之間存在一種連結。與此同時,這節經文比哥林多前書十五章20-23節更明確表達出:基督在這種連結關係裡擁有獨特、卓越和為首的地位。總而言之,這兩段經文說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從死人中首生的」、「元始」、「居首位」、「」,這些全都是在描述那位復活的第二位亞當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2-19節

若仔細研讀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會發現整章的論述幾乎完全奠基於第20節有關初熟果子的「論點」。這可從第12-19節的段落看出來。保羅一直要等到第20節才乾脆地肯定基督已經復活:「但現在……」(Νυνὶ δὲ)。因此,他在第12-19節是用假設的方式來進行推論。在一方面,他從基督的復活推論到信徒的復活:若基督已經復活,那就不能質疑有關全體復活的宣告(12節)。同樣地,否認基督的復活,實際上就是否認信徒的復活。若這種否認是正確的,就代表保羅所傳的是枉然(14節),他的聽眾所信的也是枉然和徒然(14、17節)。這意味著信徒仍然在他們的罪裡(17節),那些已死的信徒也滅亡了(18節),並且那些還活著的信徒也比眾人更可憐(19節)。在另一方面,保羅也可以倒轉推論的方向,他說若否認信徒的復活,就等於是否認基督的復活(13、15-16節)。

在這段辯論裡,有兩個重點清楚地呈現出來:(1)貫穿整段論述的主要假設,就是基督的復活和信徒的復活之間的連結。這兩件事密不可分,甚至彼此互為前提。因此,相信其中一件事,必然包含相信另一件事。若沒有以這種連結的概念作為基礎,使徒保羅的論述就會淪為空談。(2)保羅從兩個方向來進行推論,他從信徒的復活推論到基督的復活,也從反方向推論回來。這正好表明在保羅的思想裡,這兩者的復活之間的連結有多麼穩固和緊密;他並不是將它們看為兩個分開的事件,而是看為同一個事件裡的兩個片段。

哥林多後書四章14節

在上下文裡(林後四7-12),保羅說明他在福音事工方面經歷的苦難。這促使他在第14節作出一個信仰告白(參13節),此信仰告白支撐他忍受這些試煉,其中一句話提到:「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這句宣告清楚指出耶穌與我們的復活之間的連結,也表明這兩者的復活有時間上的區隔。無可否認地,若只看這節經文本身,我們很難理解將來如何「與耶穌」(σὺν Ἰησοῦ)一同復活,但若跟基督是「初熟果子」的概念連在一起看,我們就能理解這句話。無論如何,沒有任何根據可以支持以下對將來復活的解釋:(1)把這裡提到的復活,解釋為我們過去跟耶穌在同一個時期復活(經文使用的未來時態已排除這種解釋);(2)淡化「與」(σὺν)這個詞的意思,以致這裡的思想變成「在與耶穌的相交中復活」或「復活是這種相交帶來的益處」,甚至變成「復活是為了與耶穌同在」。第14節所表達的思想,很可能也出現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四章14節。


此篇文章引述自:葛富恩,《復活與救贖》(台北:改革宗,2021),45-56頁。承蒙改革宗出版社授權本院訊轉載,讀者請勿以任何形式複製與轉貼。

本篇文章收錄於《改革宗神學院院訊-2022 春季刊》當中「主題文章」,歡迎利用電郵(crts@crts.edu)來信索取紙本(僅限台灣地區)。您也可以登記訂閱電子版(PDF):https://forms.gle/WUZftUBT1QqP6PBp9。改革宗神學院謝謝您的支持!

zh_TW